• 泰安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⑥丨燕益明:一篇没有署名的报道

      泰安市档案馆珍藏着抗战时期的老报纸——1940年一期《泰山时报》报纸的复印件。《泰山时报》是当时的中共泰山地委机关报,也是现《泰安日报》前身。在这一期报纸上,有一篇重要新闻报道:《泰安发扬民主光芒,县参议会隆重成立》,这篇报道是由该报一位名叫燕益明的记者采写创作的。

      

      1940年一期《泰山时报》报纸的复印件。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蒋亮亮 摄

      在泰安市档案馆特藏室,记者见到了这份报纸的复印件,并在复印件中找到了这篇新闻报道。尽管版面已残缺不全,但报道中如下一段文字依然清晰可辨:“泰安县政府为彻底实现民主政治起见,特意集合群众团体、各抗日部队抗日党派、各救亡团体选派代表于六月八号开会讨论共同组织泰安县参议会。”在报道中,记者没有发现稿件作者署名。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保护党的新闻工作者,党报党刊的各类文章都不提倡署名。”泰安市档案馆业务指导科副科长高松向记者介绍。他表示,档案工作者也是根据当时泰山时报社工作人员后来的回忆,才明确了这篇报道的作者是燕益明。

      

      燕益明肖像照铜版底片。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蒋亮亮 摄

      1913年,燕益明出生在泰山区邱家店镇西颜张村的一户普通农家,当时父母为他起名“燕洪志”。成年后,他取“日益光明”之美好寓意,自改姓名为“燕益明”。燕益明自幼勤奋好学,1931年考入位于岱庙东侧的山东省立第三中学,1934年又进入济南师范学校深造。学生时代的他,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兴趣广泛、多才多艺。

      “听母亲说,青年时代的父亲,不仅擅长绘画、雕塑、无线电、外语,甚至还懂刺绣。他尤其精通音乐,二胡拉得很好,听说他能用脚拉二胡。”78岁的燕益明之子燕建华回忆。

      读书期间,在党组织的引导下,燕益明很早就认同了进步思想。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这一年毕业返乡后的燕益明毅然参加革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初,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颜张村党支部书记、鲁中军区文工团团长等职务。

      据燕建华介绍,在任颜张村党支部书记期间,燕益明经常到徂徕山附近的山阳村、茅茨村、徐家庄等地宣传党的政策,动员了这些地方大批有志青年踊跃参军,投身抗日。

      在济南市档案馆莱芜办公区的特藏室中,珍藏着一块特别的石板。石板由两段残件拼合而成,长约0.6米,宽约0.4米,上刻两个报纸版面,版面序号为二版、三版,刻字皆为反字,版面报头处刻有“泰山时报”四字,出版日期为1941年11月29日,其中,三版内容为国际新闻,头条是苏德战争报道。

      

      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泰山时报》印刷石板。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蒋亮亮 摄

      据济南市档案馆莱芜办公区工作人员吕守和介绍,石板是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莱芜房干村百姓在耕地时发现的。它正是抗战时期中共泰山地委机关报《泰山时报》的印刷石板。

      《泰山时报》创办于1939年,是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唯一一份由地委创办的报纸。在日寇实施“铁壁合围”、省委机关报无法送达的日子里,《泰山时报》被泰山区根据地干部群众视若珍宝,极大鼓舞了抗战士气。

      据介绍,当时《泰山时报》每三日发行一期,每期4开4版,每版可容纳约3000字。其中,一版刊载要闻、社论,二版刊载本区新闻,三版刊载国际新闻,四版为专栏、文艺等。每期报纸印发1000份左右,通过战时邮局逐期分送至各部队、机关及县、区、村。吕守和认为,因那时《泰山时报》编辑部经济条件有限,故而不太可能每次都使用新石板刻制版面。他们很可能会在一期报纸印好后,将石板字迹磨平,继而重新刻字,反复利用。

      

      泰山时报社旧址。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蒋亮亮 摄

      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卧云铺村山清水秀,景色堪比江南水乡。记者在茶业口镇文史工作者的引导下,寻访了村中数座墙壁斑驳嶙峋的古老石屋,它们正是泰山时报社旧址。印刷石板和石屋旧址,共同见证了燕益明一段以笔为剑的红色报人生涯。

      2022年7月初,在济南市市中区马鞍山路一社区,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泰山时报社目前唯一健在的新闻工作者——方正老先生。方正出生于1923年,祖籍山东兖州。接受采访时,已99岁高龄的他依然精神矍铄。1942年,时年19岁、聪明机智的方正被党组织选入泰山时报社担任记者,成了燕益明的同事。“泰安县参议会开第一次会议,是燕益明报道的。”回忆起当年,方正多次忍不住落泪,一直说燕益明是“很好的同事”。据方正回忆,燕益明先是做文字记者,后来负责报社的后勤、采购,各项工作都做得很出色。

      1942年10月中旬,泰山地委、专署和军分区驻扎于莱芜北部山区。敌人得到情报后,纠集泰安、莱芜、章丘等地6000余名日伪军,分数路来袭,驻茶业口一带的党政军机关不幸被围。各机关人员奋起突围,在吉山董家峪附近与敌人展开激战。

      “当时,我们这些机关人员跟老百姓一起跑,跑到敌人的围困中心吉山,跑不了了。后来有统计,总共牺牲了262位同志。我们报社的同事们,差不多都死光了,很多人都是被日寇活活烧死的。日寇把受伤的同志们摞起来,倒上油,点着……”回忆起吉山突围战中日寇对革命军民实施的残酷屠杀,方正数度哽咽。

      突围中,燕益明被子弹打穿肩胛骨,他用一块柳树墩子顶住伤口,勉强止血。因不想把任何物品、装备留给日寇,他徒手在地面挖坑,逐一将手枪、怀表、钢笔等随身物品埋进土里。之后,他强忍伤痛在草丛里趴了一夜,所幸没有被搜捕的日军寻获。第二天,燕益明被兄弟部队发现,得以幸存。

      1945年10月起,山东陆续抽调部队和干部前往东北地区,燕益明奉命前往辽宁省辽阳地区专署,就职于贸易局。1946年6月,国民党军大举进犯东北解放区,10月,兵锋进抵辽南。因敌众我寡,燕益明与同志们在突围时全部壮烈牺牲,当时,他年仅33岁。

      

      燕益明生前工作照及作品照片。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蒋亮亮 摄

      2022年6月15日,燕益明之子燕建华将包括老照片、照片底片、家书、回忆录在内的共计16件燕益明烈士档案,无偿捐赠给泰安市档案馆。“那时,总有人犯嘀咕:知识分子能抗日、能打仗吗?我父亲用他以笔为剑、以墨为锋、以字为刃、英勇奋战的一生,充分回应了这种质疑。他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必将永垂不朽。”回顾父亲短暂而光辉的革命人生,燕建华倍感自豪。

      抗日战争时期,泰汶大地上,党的新闻工作者们冒着枪林弹雨,宣传中国人民的正义战争,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在此过程中,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泰山脚下红色报人们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必将激励每一位后来人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刘畅 李娈鸾 蒋亮亮 于祎杰 通讯员 庞岱民】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