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 | 乡饮乡大棚里“致富果”丰收了
泰安日报社·中华泰山网讯 (记者 徐文莉通讯员 吴笑雯) “昨天1号棚里的都卖没了,这个棚里的西红柿也都预订出去了……”走进乡饮乡巴夫产业示范园的“五位一体”生态大棚内,绿油油的西红柿秧苗,藤蔓垂吊、整齐排列,西红柿如一个个小灯笼点缀其间,工人们边干边聊着,脸上尽是丰收的喜悦。
“这是‘艾米莉’西红柿,包括‘秋之恋’‘京彩8号’等不同品种,不含任何添加剂和催熟剂,果肉软糯、一口爆汁、入口软绵,有的供游客采摘,有的装车后直接发往临沂、北京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回头客不少。”大棚负责人王富强介绍。
巴夫产业示范园里的“五位一体”生态大棚,采用“前温室+畜舍+后冷棚+沼气池+蓄水池”五位一体技术,最大限度提高光和水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对棚内空气、水分和土壤等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让果蔬在最“舒适”的环境中生长,打造“种植+养殖+生态+环保+能源综合利用”的高效绿色循环模式,棚内软糯的玉米、香甜的草莓、优质的蛋白菊陆续争“鲜”上市。今年,共有9个大棚种植“艾米莉”西红柿,一个棚的产量能达到5000斤/亩,市场价格7元/斤,带动周边村5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我现在每个月工资大约2700元钱,现在村里有好多妇女都跟我打听,想来这里干活。”王传兰一边采摘一边笑着说。
近年来,乡饮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把产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抓手,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策、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思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探索建立“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种养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扶持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助推村集体和群众实现“双增收”,持续绘就“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