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 | 戴村坝博物馆:探寻运河之心,领略水利传奇
戴村坝是大汶河上的重要水利工程,每年七八月,汶水激增,戴村坝激流飞瀑,“戴坝虎啸”颇为壮观。
位于东平县戴村坝景区内的戴村坝博物馆,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老的汶水河畔,将运河文化和戴村坝历史生动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博物馆展现东平境内运河文化
在戴村坝博物馆入口处有一座铜雕,这是戴村坝工程的总设计师,明代杰出的农民水利专家白英。“白英提出了‘引汶济运’的建议,让大运河得以畅通。戴村坝的修建历史要追溯到明朝,为纪念他,明成祖朱棣下诏在北坝头建设了白公祠,人们还尊称他为‘永济神’和‘功漕神’。”戴村坝博物馆讲解员刘启芳说。
走进戴村坝博物馆,一幅运河画卷映入眼帘,生动地展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壮丽景象。刘启芳介绍,戴村坝博物馆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展品300余件,由序厅、运河之心、戴坝修筑、科学治水、运兴东平及3D影院组成,每个展区都充满了浓厚的运河文化氛围。跟随讲解员的引导,记者来到了“运河之心”展区,这里详细展示了戴村坝作为京杭大运河心脏工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戴村坝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是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对黄河和东平湖的河势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秉承古今对话、天人对话、动静对话的设计理念,戴村坝博物馆通过文物、模型、图片等多种形式,辅以声、光、电现代科技手段,展示运河文化和戴村坝历史。
“可以说,戴村坝博物馆是展示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水工文化和东平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窗口,也集中展示了运河东平段,特别是戴村坝的功能作用和历史价值。”刘启芳说。
文物和展品见证古代水利智慧
体态雄浑,身上龙鳞密布,尽显威严之势……戴村坝博物馆内,展出着一个造型“呆萌”的展品——戴村坝镇水兽。
“细看之下,可以看到它的肚子非常大。它是根据中国古代传说龙生九子的第六个儿子‘霸下’演变而来的。据说‘霸下’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本领,便是口阔腹大能容水。”刘启芳在这一展品前解释道,传说丰水期时,镇水兽能够把多余的水吞到腹中,枯水期时再把水还复到大汶河之中。以兽治水,以兽顺水,寄予了人们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一系列文物和展品,见证着古代水利的智慧。馆内的展柜中,还存放了部分大运河沿岸出土的历史文物,其中既有大汶口时期的陶器,也有明清时期的瓷器;一旁还有与戴村坝修筑有关的铁锔、铁角、铁扣等工具,诉说着古代劳动人民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这是两根看似普通的木桩,其实它们已经在水中浸泡了六百多年,至今没有腐烂。”刘启芳以展柜中的两根木桩为例展开讲解,展柜中的木桩是至今仍安插于戴村坝坝底,数以万计木桩之中的两根,木桩底部安插了锥形的铁角。木桩在坝底为何至今仍然没有腐烂?这是因为当时人们处理木桩的特殊方法——皮烧炭化处理。
“这一处理方式是对木桩表皮进行烧烤,使木桩表面具有一层很薄的炭化层,从而具有防水、防潮、防腐等优点,数以万计的木桩都要经过这样的处理。”刘启芳说,这种方式保证了戴村坝整体架构的稳定,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惊世智慧。
场景还原展示戴村坝重要作用
戴村坝博物馆中,各展区都具有不同的历史价值。其中,“戴坝修筑”展区不仅展示了戴村坝的修筑历程,还通过模型、图片等形式,全面呈现戴村坝的历史和设计思想。
步入这一展区,戴村坝修筑时的复原场景映入眼帘,工人们在河坝上忙碌,通过场景还原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号子声、捶打声。“戴村坝的修筑过程大致分为三步,首先要使用木桩在沙滩的基础上筑坝,木桩之间的缝隙非常紧密,并且要用粘土来填充和灌注,木桩的上层用多层大块条石和一层厚重的面石加以垒砌。”刘启芳说,为了防止石块从坝体上滑落,工人在修筑时使用了多种铁器加以固定。石头缝之间,还用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粘合剂加以粘连加固,从而保证了戴村坝历经600年之久,岿然不动。
戴村坝的主石坝分为滚水坝、乱石坝、玲珑坝。刘启芳介绍,滚水坝比乱石坝高出10厘米,玲珑坝比乱石坝高出30厘米,形成两边不对称低凹而中间下凹状,可形成三坝分级漫水,随着大汶河水位的升降,调储汶水水量,并确保大坝安然无恙。
工作人员表示,戴村坝博物馆位于戴村坝景区内,市民游客购买戴村坝景区门票后可前往戴村坝博物馆参观。戴村坝博物馆全年开放,夏季开放时间为8:00-17:30,冬季开放时间为8:00-17:00。
戴村坝博物馆不仅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如今,戴村坝博物馆以其独特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人们在这里领略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着古代水利工程的卓越成就。
【泰安日报社·中华泰山网记者 张芮 摄影 陈阳 审核 晁彤彤】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