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岱下时评 > 正文
  • 岱下时评丨研学游,既要“游”也要“学”

      随着高考中考结束、暑期临近,“研学游”成了热门话题。

      走进高等学府接受知识的洗礼,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感受天文、地理、历史的奥秘;深入乡村田间地头学习劳动技能……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再把孩子局限在课堂里,而是以“在路上”的方式,获取知识、拓宽视野。

      其实,研学游自古有之,比如孔子周游列国,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宋代胡瑗率湖州的学生游览关中、登高望远,都是研学的代表,目标指向也聚焦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锤炼体魄等方面。

      现如今,作为文旅融合新业态,研学游更是被市场和家长寄予厚望。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但是反观现实,火热的研学游市场屡屡爆出“货不对板”的新闻:研学机构鱼龙混杂、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活动设计粗制滥造,“名校游”变成“校名游”、公园野炊也算自然考察、“研学导师”实为现招临时工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存在,与社会对研学游的高期待不相匹配。

      研学不仅强调“研”和“学”,还需要在游历中增长见识。研学游要真正达到目的,相关市场要获得健康发展,首先需要从课程设计、市场主体资质、从业人员资质到生活服务、安全保障等各方面作出全面系统的界定,出台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细化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机制。特别是要建立通畅的投诉平台或渠道,及时跟进调查处理违规行为,坚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作为购买方的家长,则要三思而行,不能盲目追风。要多问问:这个项目真能帮助孩子学到东西吗?能教给孩子什么东西?能培养孩子什么样的情怀?常怀这样的思考,诸如“名校合影打卡游”“一天刷完某地博物馆”这样的肤浅项目自然会被淘汰。同时,要打破“标配思维”的束缚,让孩子找准一个主题、组织一项活动、研究一个问题,都是有意义、有意思的暑假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比如,走进工厂看看一张纸的“变身”之旅,走进奶牛牧场体会一杯奶的来之不易,走进消防大队零距离学习消防安全知识,回到老家学习耕种知识学习劳动技能等等。

      课堂上,书本是孩子的世界;走出去,世界是孩子的书本。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带着自己满盈的行李箱,以万物为师,以世界为教材,行走在路上,收获与成长也在路上。

      文:陌语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