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暑:时有微凉不是风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当太阳到达黄经105度,小暑悄然而至。这一时节,万物渐盛,暑气蒸腾。当前,全国多地高温、同时多地强降水,大江南北进入一年之中的高温高湿阶段。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古人认为小暑还不是一年中最热之时,在“暑”前添一个“小”字,以示酷热程度尚未达到极致。正如元代文人吴澄所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节气还承载着一些传统文化习俗,这不仅丰富了小暑的内涵,也使得这个节气更具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比如,南方有“食新”的习俗,人们会品尝新收获的稻米,以祈风调雨顺;小暑过后,初伏将接踵而至,北方有“头伏吃饺子”的传统,因饺子形似元宝,取“元宝藏福”之意。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说,这一时节正是吃伏羊的好日子。民谚云:“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据《汉书》记载,皇帝“伏日,诏赐从官肉”,当时的“官肉”即为“三牲”之首的羊肉。《汉书》中也有“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的记载。2021年,江苏徐州伏羊食俗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酷暑中遇见“非遗”食俗,成功开启夏日味蕾。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暑热如煮,古人没有空调、电扇、冰箱等纳凉好物件,热到无处可躲便作诗调侃。其中,才华高、“吐槽”颇多的诗人,当属南宋诗人陆游。

      他到底有多么怕热呢?从其直抒胸臆的诗作标题可见一斑。比如,他用白描手法写暑热,作《苦热》《连日作雨苦热》等;他穷尽己力求“避暑”,四处“追凉”,作《溪上避暑》《避暑江上》《避暑松竹间》《龟堂避暑》《南堂纳凉》《桥南纳凉》《小阁纳凉》《门外纳凉》等。

      其中,在《苦热》一诗中,诗人运用大量比喻来描写炎热天气,把“热得像蒸笼”诠释得淋漓尽致。他写道:“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要写炎热,却不能只写炎热,这一点“诗仙”李白深谙其道。他独辟蹊径“吐槽”这酷热,一首《夏日山中》雄冠四方:“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全诗无一字写“热”,读起来甚至还有一丝清凉,但句句似乎都在呐喊——天太热了,热到不想穿衣。

      众多纳凉消暑的古诗中,宋代诗人杨万里有一首诗颇有禅意:“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诗人描写了一幅夏日消暑图:月光婆娑,竹影绰约,树荫密密,虫鸣唧唧,诗人悄然伫立。写诗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静中生凉是此诗所要表现的意趣,但诗人并未直接点明,最后的“微凉不是风”,读来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时有微云消暑气,还因宿雨净芳尘。”小暑到,进伏天。“伏”是趴下的意思,从养生的角度来讲,此时节,人要适当闲下来,不要过于忙碌。放慢脚步,不急不躁,更好地向上“生长”,让岁月生香。(记者杨金志、郭慕清)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