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岱下时评 > 正文
  • 岱下时评丨以银发生辉,续非遗新篇

      12月21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来到齐风鲁韵钟灵毓秀的山东,在琅琊古城前,开启一次非遗创新与传承之旅。在时代的洪流中,老同志宛如坚毅的执火者,照亮着那些古老技艺前行的道路。

      老同志是当之无愧的“活宝库”。他们历经岁月沧桑,亲身参与、见证了非遗技艺的兴衰变迁。一位位民间老艺人,将一生都沉浸在皮影戏的光影雕琢、刺绣的针芒穿梭、传统建筑营造法式的榫卯契合之中,掌握着最地道、最精髓的技艺窍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第六代传承人范正安,年逾古稀,从艺60余年,一人演出一台皮影戏的功夫已炉火纯青。2007年泰山皮影被首批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说,非遗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家书”,而老同志就是读懂这封“家书”的解读者、传递者。在新与旧、传承与创新中,老同志如同“魔术师”,让古老的技艺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内容创作上,老同志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和人们关注的话题进行创作。韩氏剪纸的韩运水老师,创作了一系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又不失传统剪纸的艺术韵味。尝试将非遗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裴氏玻璃反画的裴敦安,将玻璃反画与现代装饰艺术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适用于家居、商业场所的装饰画作品,使玻璃反画在现代空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老同志宛如文化的“摆渡人”。在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光,他们选择穿梭于工坊、校园、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开展非遗宣传活动,把濒临失传的手艺展现给更多人。泰安市老年大学开设瓷绘、香艺、花棍、剪纸等特色专业,让非遗在老年大学“火”起来。王氏泥塑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王士荣、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委会会员武金凤、泰山剪纸第五代传承人杨真真等非遗传承人走进肥城市老年大学课堂,辐射带动更多人关注非遗。

      老同志们以热忱与坚守,将那些细腻精湛的传统工艺、饱含智慧的民俗文化传递下去,让非遗的种子在年轻土壤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这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在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让年轻一代得以触摸到历史的真实脉络,确保非遗的火种不熄,延续民族文化基因。

      于年轻一代而言,必当以感恩之心、切实之举,珍视非遗,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文:悦柠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