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何以独尊丨秦始皇与泰山(下)

      鹿锋(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然而对于封禅这样的大事,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对其具体内容与形式都知之甚少。

      封禅的本意是封天禅地。所谓“封”,指在泰山上筑土祭天;所谓“禅”,指在泰山下的小山上辟场祭地。除去这些对概念的阐释外,古书上对封禅的过程没有记载。

      秦始皇召集齐鲁儒生、博士70余人专题研究封禅的操作细节。儒生、博士们众说纷纭:有人说上山封禅时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以保护神山上的一草一木;有人说封禅仪式不能复杂,在地上铺上秫秸皮编织的席子扫地而祭即可。儒生、博士们讨论来讨论去没有结果。秦始皇并未采纳这些迂腐穷酸的馊主意,索性从山南直奔山顶。秦始皇在山顶举行完祭天仪式后接着下山祭地,完成整个封禅过程。

      秦始皇的泰山封禅,给后人留下不少谜团:

      一是“封禅仪式之谜”。秦始皇的泰山封禅参与范围小且保密做得好。现在人们只知道秦始皇在泰山上行了礼、立了碑、建了阙或埋了剑,下山后还在山下举行了禅礼,而对于其举行封礼、禅礼的具体情况却一概不知。保密如此之严,定是有意为之。对于秦始皇的保密,人们有不同解读。有人说这是秦始皇自信乃至自负的表现:我是皇帝我做主,封禅程式我来定;也有人说这是秦始皇自惭乃至自卑的表现:在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面前,来自偏远西方的秦人缺少底气,怕被人吹毛求疵,所以对封禅细节秘而不宣。当然,无论自信说还是自卑说,都只是后来人的推测。

      二是“五大夫松之谜”。秦始皇完成山顶封礼下山时,中途突遇暴雨。一行人就近躲到大树下避雨。秦始皇因大树护驾有功,便给大树封了个“五大夫”的官衔。这样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却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疑问:首先,这棵树是什么树?《史记》上写的是秦始皇避雨在“树”下。当年秦始皇避雨的“树”是今天泰山上的那个已作为景点的“五大夫松”吗?其次,秦始皇下山是从山后还是山前?《史记》记载秦始皇是从山后下山,而现在泰山上的“五大夫松”却在山前。是《史记》记错了,还是后人搞错了?第三,让人避雨的树到底有几棵?后人将“五大夫松”附会为五棵松树,并建了“五松亭”。到底当年秦始皇一队人是在几棵树下避雨?是一棵还是五棵,或者还是二棵、三棵、四棵?第四,为什么封禅恰巧遇雨?本来山上逢雨也是寻常易见的事情,但这件事情还是成为那些心怀不满的儒生嘲讽秦始皇的理由。他们添油加醋地议论说,是秦始皇的暴政触怒了天神,所以以大雨突至来阻止秦始皇完成封禅之礼。

      三是“刻石立碑之谜”。秦始皇5次出巡共刻碑7块:山东峄山、泰山、琅琊各1块,之罘2块;河北碣石、浙江会稽各1块。7篇刻辞均为颂秦功德内容,其中泰山刻石叙述秦始皇“登兹泰山,周览东极”,颂扬皇帝“初并天下,罔不宾服”“既平天下,不懈于治”。7块刻石目前仅见泰山刻石。原石上144字的碑文现尚有不足10字残存。泰山刻石小篆相传为丞相李斯书写。两千多年间,泰山花岗岩石质的秦泰山刻石历经怎样的风吹雨打、水浸火烤,后人已难得其详。除了这块泰山刻石之外,泰山极顶玉皇庙山的前侧还立有一块被人称为“无字碑”的竖石。竖石高6米、宽1.2米、厚0.9米,由石柱、顶盖石和顶柱石三部分组成,通体无一字痕。此石立于何时,有何功用,专家看法不一。民间传说竖石为秦始皇所立,因大功难铭,故“一字不錾”。清代学者顾炎武认为竖石为汉武帝所立。泰山学者周郢综合分析,认为“无字碑”实乃秦代“石阙”。目前,秦阙之说似得较多认同。

      (十一)

      在泰山封禅之外,秦始皇东巡的另两场“重头戏”是求仙与镇反。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39岁。战国时代的人均寿命约30岁。秦始皇的父亲34岁去世,秦孝公、秦惠王这些有为之君都在40多岁就死了。按照那个时代的标准,39岁的秦始皇已步入老年。帝国的万世之续、权斗的腥风血雨、人世的生死无常,都让秦始皇产生一种巨大的危机感。秦始皇开始坚定而执着地追求长生不老。

      秦始皇对方仙道十分痴迷。方仙道又被称为神仙家。它既指一种崇奉神仙、向往长生的信仰体系,又指代那些孜孜营求于成仙长生的方士群体。

      方仙道的要义在于“方术”加“神仙”,脱胎于原始巫术的“方术”,主要包括占候占星、巫医方药、卜筮圆梦、堪舆风水、符箓禁咒、祈禳斋戒、辟谷导引等方法技术。方仙道是通过修炼实践“方术”,调摄精神、祛病延年,最终成为“真人”“神仙”,实现长生不死。

      秦始皇东巡时,曾拜会方仙道大师安期生,并与之交谈了三天三夜。为表达敬佩之情和真诚之心,秦始皇赐给安期生价值不菲的黄金、玉璧。但安期生对这些都置之不顾,只留下一句“年后可到蓬莱山上见我”便飘然而去。

      在泰山封禅之后,秦始皇来到位于渤海边、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的琅琊台停留3个月。一位叫徐福的方士上书秦始皇说,东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3座仙山,山上生长着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的珍贵药材,神仙们住在用黄金白银修建的宫殿里。大喜过望的秦始皇派徐福马上入海求仙采药。在数次求仙采药无果后,徐福惧怕无法交代,便借再次出海之机,率童男童女3000人及一些工匠、技师一去不返。

      秦始皇苦等3个月杳无音信,但求仙之心并未打消。4年之后,秦始皇又找到一位修仙养道的方士卢生。卢生也同样无法为秦始皇找到仙山仙药,于是与侯生等其他方士一起出逃。卢生、侯生这一逃,解脱了自己,却害苦了他人。秦始皇盛怒之下,借机坑埋了460多名儒生、方士。

      除了求仙,秦始皇东巡还有一个不能为外人知道的心事:灭掉东南方向的“天子气”。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坊间流传着“东南有天子气”的谶言。东南方向历来为楚国辖地,有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对于楚地,秦始皇十分忌惮:皇帝的子孙都在咸阳,东南方向怎么能出天子?借东巡之势,秦始皇在浙江、江苏一带置囚徒、断山冈、改地名,决意毁掉此地的“天子气”。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5次出巡到今山东省平原县时病倒。最终,秦始皇病逝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的沙丘。对于秦始皇的死因有各种扑朔迷离的说法。到底是疾病还是阴谋,至今仍难有确断。

      (十二)

      秦始皇之于泰山意义重大。秦始皇通过泰山封禅,确立了泰山祭祀的地位、推进了泰山信仰的构建、深化了泰山形象的内涵。

      其一,泰山祭祀的国家正统地位自此确定。“四岳”的观念在五帝时代已有雏形;西周时中国的山岳祭祀开始制度化,此间唯有周天子和鲁公方有资格致祭泰山;秦始皇泰山封禅首度确认了泰山在大一统王朝中的代表性地位。秦始皇之后,汉武帝8次封禅泰山;至汉宣帝,正式诏令确定五岳之制,首次以国家政令形式明确泰山的崇高地位。秦汉以后,历代王朝都沿袭了山川祭祀制度,泰山成为绝大多数王朝的“宗山”。唐高宗与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都曾在泰山封禅,其中,宋真宗先后加封泰山神为王、为帝;明朝皇帝多次致祭泰山;清朝作为中原的外族政权,更以“泰山山脉来自长白山”来寻求文化认同。

      其二,泰山信仰的体系构建和功能演化自此开始。泰山封禅开启了泰山信仰体系从神圣化到功利化再到世俗化的变迁演化进程。秦汉封禅有着浓烈的神灵迷信色彩。受其时认知能力的局限,包括皇帝在内的民众对大千世界有着太多的混沌与迷茫。在那时人们的心目中,似乎总有种超自然的力量在冥冥之中主宰着人世。人们对作为主宰者的“天”“天帝”存在着既恐惧又崇拜、既无奈又讨宠的复杂心态。秦汉时代的封禅更多的是祈愿,是沟通,是证明。无论是秦始皇的正名之意、正源之愿、正心之盼,还是汉武帝的遵信鬼神、访道求仙、明堂郊祀,都使得此时的泰山封禅既体现了国家宏大叙事,又表达了皇帝个人心态。

      与秦汉封禅相比,唐宋封禅有了更多的政治功利特征。此时封禅的迷信色彩显著淡化,“为民祈福”“道在观政”乃至化解危机成为封禅的主要功能与目标。从唐太宗的因国事纷扰而终止封禅,到唐高宗和武则天的联袂封禅以证名分,到唐玄宗开元之治后充满自信的封禅展示,再到宋真宗为消解“澶渊之盟”后的被动而借泰山封禅来镇服四海。此间的泰山封禅更多地发挥了在国家治理中的工具性作用。明清之后,泰山信仰日益世俗化。虽然自宋真宗之后,便没有皇帝再来泰山封禅,但朝廷对泰山祭祀仍然十分重视。自明朝开始,碧霞元君信仰逐步得到民间与官方的双重认可。至少在1479年,明廷即开始祭祀碧霞元君。至清,甚至碧霞元君的生日,也由官方所认可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被民间认同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所取代。与此同时,碧霞元君也从最初的送子女、治眼疾的专项之神跃升为赐福消灾、庇佑众生的全能之神。明清以来,泰山逐渐形成东岳大帝、碧霞元君、泰山石敢当各有分工、各司其职的新型信仰格局:东岳大帝主司阴阳终始、万物润养,功用主要在国家层面;碧霞元君主司护国庇民、普度众生,功用主要在社会层面;泰山石敢当主司守家护院、镇妖辟邪,功用主要在家庭层面。从秦汉到唐宋到明清,由神灵到功利到世俗,泰山信仰逐步从皇帝走向平民,泰山也逐步成为官民共享的敬之山、用之山、亲之山。

      其三,泰山形象的思想人文内涵自此深化。泰山的存在,为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难得的形象化载体。在中国哲学范畴中,“天”的意义比较模糊而多元。一般而言,“天”的内涵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自然之“天”——指独立于主观世界的自然世界;社会之“天”——自然与社会的主宰;规律之“天”——世界万物的运行规则。在“天人合一”的意义上,泰山既是自然之“天”,又是社会之“天”,并且实现了两方面的有机结合。首先,泰山是自然之“天”。作为自然地理实体,泰山有山水松石,经风雨雷电,是独立于人的主观世界的客观存在。其次,泰山又是社会之“天”。参照人间社会的模样,人们为泰山构造了一套上下有序、左右相类的神祇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泰山是具有主宰意义的社会之“天”。再者,泰山实现了自然之“天”与社会之“天”有机融合。泰山从南麓至山顶被划分为阴司、人间、天庭三重空间:一是以蒿里山为中心的区域为阴曹地府。这个区域是“人死为鬼,魂归泰山”的集中归宿。二是以岱庙为中心的区域为人间社会。这个范围大约在今泰城财源街以北至岱宗坊以南。三是以泰山极顶为中心的区域为天庭上界。这里是神仙生活的地方。泰山南坡从岱宗坊至南天门的登山过程是人间与天庭的过渡带。这个登山的过程被形象地诠释为充满艰辛的登天过程。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在泰山得到具象而生动的体现。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泰山是独一无二的。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奠定了泰山的历史地位,两千多年后,秦始皇的故事已成为泰山文化的一部分。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