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乡村振兴全面起势——迎接市十二次党代会系列综述之乡村振兴篇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目标要求,统筹规划、精准实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工作在泰汶大地全面起势,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显著。

      

      ■九女峰乡村度假区(资料图)。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陈阳 摄

      过去五年,全市71578户14543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354个省级、251个市级贫困村全部退出摘帽。202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8.6亿元,比2015年(496.3亿元)增长16.6%;第一产业增加值299.7亿元,比2015年(269.1亿元)增长11.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82元,比2015年(13322元)增长47.7%。

      14543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过去五年,全市71578户14543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354个省级、251个市级贫困村全部退出摘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得益于相关部门在资金保障、产业促进、难点突破、部门支持和兜底保障等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

      聚焦资金保障,多元投入持续收益。我市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社会投资的助力和促进作用,落实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6.7亿元,发放小额扶贫信贷资金10.4亿元,确保了脱贫攻坚战“粮多弹足”。

      聚焦稳定增收,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我市投入财政产业扶贫资金10.95亿元,发展产业扶贫项目1544个,覆盖贫困人口28.8万人次。全市建设扶贫基地19家、就业扶贫车间50家,安置贫困人口1202名;开发农村互助公益岗位907个,帮扶贫困家庭2120户。认定山东省消费扶贫产品140种。

      聚焦脱贫难点,千方百计攻坚克难。我市实施移民避险解困、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滩区迁建“三大工程”,分别搬迁51449人、15748人、25066人,需迁建新建的29个社区全部建成,9.2万名群众历史性挪出“穷山沟”、告别“水上漂”、搬离“黄河滩”。投资6.78亿元,对贫困村电网实施改造升级;投资3亿元为贫困村建设公路478公里,贫困村通柏油路(水泥路)率达100%;投资7914万元,新建、改扩建贫困村幼儿园23所,全面改薄贫困村学校57所;全市605个省市级贫困村义务教育服务、医疗保障服务、饮水安全、硬化道路及生活用电情况全部达到稳定退出标准。

      聚焦行业扶贫,加大部门扶贫支持。全市累计免除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学杂费、保教费3800万元,发放各类助学金、生活费补助3859万元;发放“雨露计划”补助资金2743万元,惠及贫困学生13747人次。完善扶贫特惠保险“一站式”结算服务机制,住院贫困患者自付费用控制在总费用的10%以内。完成危房改造50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安居梦。对143个有改造需求的省市级贫困村饮水安全进行提升改造,所有贫困村全部实现通水。建立孝善养老基金,发放奖补资金950余万元,带动子女缴纳孝善养老金4750余万元。

      构建“弱有所扶”兜底保障线。我市对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特困供养标准提高到10032元,低保标准提高到7116元,脱贫享受政策贫困户中享受低保、特困政策共计54643人,占全市贫困户总数的70%。

      产业优化带动效益增长

      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近年来,我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突出质量品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升设施水平,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让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力抓好粮食生产。我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24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57.81万亩,总产257.24万吨,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实现了三年连续增长,粮食安全的基础更加牢固。持续做强做优特色农业,泰山茶等十大优势产业总产值达164.4亿元。创新“农业+”融合发展模式,持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达到1个、5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总数达到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总数达到12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示范点2个,中国美丽田园1个。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21家,营业收入425.8亿元,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总数达到10706家。从2019年开始,开展粮食生产“十统一”社会化服务,目前已涵盖51个乡镇,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深入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全市“三品”认证总面积达到392万亩。2021年以来,7个企业产品品牌入选全省第六批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泰山茶”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达到37.52亿元。泰山景区黄前镇、下港镇、大津口乡的板栗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年产板栗3万余吨,收入3亿余元,成为全国板栗最集中的产区。2019年,“肥城桃”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价值评估和影响力指数评价达19亿元。2021年以来,我市完成测土配方施肥360万亩,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秸秆利用率达到92%,农膜回收率达到84.5%。

      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我市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标准,累计投入资金38.8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9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4%,亩均可提升粮食产能100公斤以上,年可增产约2.93亿公斤,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吨粮田”,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十三五”期间,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审3个、省审29个,国家非主要农作物登记新品种86个;2021年,又有3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审,9个小麦、玉米品种通过引种备案,7个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登记,14个小麦新品系进入全省区域试验;建设农作物新品种(系)评价暨展示示范中心6处,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作物年繁制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

      盘活农村资源

      建设宜居乡村

      坚持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将农村闲置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其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更大价值,是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我市积极盘活农业农村资源,建设宜居乡村。

      坚持改革创新,盘活农业农村资源。3724个村完成改革任务,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23万人,量化集体资产117亿元;3551个村完成“三资”清理,收回账款6.3亿元,新清理房屋、院落100.9万平方米,机动地、“四荒”地25.4万亩。全面完成土地确权颁证,我市被评为全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先进集体。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201万亩,占土地确权面积的49%,其中,50亩以上规模流转面积130万亩。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换届,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理事长的村3499个,占完成改革村数量的94%,我市在省级考核评价中获得优秀等次。

      建设宜居乡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我市坚持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连续打造总面积110.4万亩,惠及330个村、49.2万人的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35个。岱岳区九女峰、新泰市羊流镇、东平县老湖镇示范区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岱岳区九女峰示范区被评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全省乡村旅游提档升级重点集群片区,获中国文旅融合示范奖。新泰市高崖头村、东平县塘坊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成绩位居全省上游。实现城乡垃圾治理一体化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庄全覆盖;完成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57万户;2076个村基本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2700多个行政村基本实现农村道路“户户通”,新改建“四好农村路”2377公里;建成“美丽庭院”示范户9.5万户。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强化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展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下一步,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泰安篇章。

      以工业化思维抓好农业产业发展。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557万亩、257万吨以上;大力培植肥城桃、泰山茶、泰山板栗、泰山黄精等优势特色产业,产值达到210亿元;围绕“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创建6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强镇、600个以上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延伸产业链条,深化三产融合,创新“农业+”融合发展模式,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55家、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培强经营主体,新增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200个、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600个以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五个振兴”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人才、土地、资金、技术“四大要素”上稳步跟进、强力保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继续高标准实施示范区工程,资金、政策、项目等集中支持示范区建设,用5至6年时间,实现每个乡镇都建成1个市级示范区;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纵深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绿化美化五大攻坚行动,打造环境整治全域化、设施配套标准化、风貌提升景观化的宜居宜业乡村。

      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严格落实5年过渡期内“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坚持把保障农户尤其是脱贫享受政策户的“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作为一项长期的日常工作来抓,聚焦防返贫监测、政策落实、资金项目等关键环节,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就业带动、环境整治、人才培养、乡村治理、巩固成果六大内容,扎实推进帮扶政策持续跟进、工作体系平稳转换,确保政策不断档、工作不脱节,坚决守住“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也是农民在新时代背景下迎接新生活、发力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将坚决贯彻落实全省工作动员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狠抓落实不松劲、奋发有为不懈怠,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作出积极贡献。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高杨】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