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出10个小麦新品种的中国农科院博士王瑞霞——让希望的种子洒满田野

      6月6日芒种那天,泰安市农业科学院小麦专家王瑞霞来到岱岳区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在这里,合作社负责人薛丽娜帮她试验种植的新品种——泰科麦33即将迎来收割。

      从麦田里揪下一个麦穗,搓去颖壳之后,露出来的是外形饱满的麦粒。王瑞霞尝了几粒,感觉湿面筋含量很高,有嚼劲,忍不住又尝了几粒,笑了。

      

      △王瑞霞(右)与薛丽娜查看泰科麦33高产攻关田的成熟情况。

      “感觉今年又要丰收了。”她说,这个他们团队投入了大量心血培育出来的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就像自己的孩子即将参加高考,“此前连续三年亩产800公斤以上,特别想知道今年的数据。”

      薛丽娜眼中的王瑞霞:是乘风破浪的姐姐

      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薛丽娜,是王瑞霞的老朋友了,她说自己是“王博士的小迷妹”。

      她们在2008年相识。

      那时候,薛丽娜刚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回到泰安,王瑞霞也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毕业,来到了泰安市农业科学院。

      “不算不知道,我们竟然认识14年了。”薛丽娜说,“那时候我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太厉害了’,一个农学的博士呀,我自己就是农业专业的,知道一路走来有多么不容易,而且还是个女孩子。”

      

      “这些年来,我们可没少麻烦了王姐。”薛丽娜说,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交流就是小麦种植的技术问题,后来延伸到了新品种试验种植、育种等。

      交流越来越多,感情也越来越深。

      “你今年可比我白多了。”薛丽娜说。

      “这不是集中学习了一个月嘛,捂的。明年说不定我就比你黑了。”王瑞霞答。

      看似随意的问答间,田间劳作的苦楚便体现出来了。

      “粮食是种出来的,优质的品种对于提高产量、提升效益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薛丽娜说,“种子是一代一代培育出来的,因此就需要长时间在地里。王姐比我‘狠’,育种杂交授粉、田间性状调查什么的,都得在太阳底下干,不黑才怪。”

      “一个小麦品种的育成,需要十多年的时间。”王瑞霞说,“从杂交一代到杂交六代以及两年的‘品比’试验,这就是8年;再经过一年的‘预试’、两年的‘区试’、一年的生产试验,这样顺利的话需要12年的时间才能够审定。”

      12年,是一个孩子从小学入学,到念完高中的时间。

      “王姐参与了10个品种的培育。”薛丽娜说,“这样看起来,就跟培养了10个高中生一样。我们合作社也在加强这方面的力量,如今有5人的育种团队。”

      合作社育种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候王瑞霞就又多了几个“学生”。“有事情找王姐,不论多忙,她总是不厌其烦地抽出时间来给我们指导。”薛丽娜说,“太贴心了!”

      “企业能做育种,十分不容易,我也会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他们共同将育种事业做好。”王瑞霞说。

      “她就是一个乘风破浪的姐姐,这十几年持续不断地培育出新的优质品种,带动了我们的发展、农户的收益。”薛丽娜说,“但是太辛苦了,我羡慕她也心疼她。”

      镜头前面的王瑞霞:走走停停间忙个不停

      “农忙”和“农闲”,是农业中的两个常用词,对于大部分从事农业的人都适用。

      当然,这并不包括王瑞霞他们这样的农科人。

      “五一忙着杂交,十一忙着种麦,端午节、高考、中考期间小麦忙着收获……每年的整个五月份到麦收结束之前,从没休过周末。”王瑞霞说,“冬天呢,就是各类室内试验和科研项目总结了,毕竟只有这段时间的大空多一些。”

      在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的小麦田里,王瑞霞拉着薛丽娜在行间走了好几趟。她俩看的,是泰科麦36、泰科麦38、泰科麦39等新品种的落黄、后期田间表现、成熟等情况。

      

      △王瑞霞(右)与薛丽娜在查看泰科麦36的成熟情况。

      阳光炽热,热风缠身,夏天的室外劳作,的确不是个“好活儿”。跟着她们行走在田间,能够感受到麦芒扎在胳膊上腿上,生疼;气象软件显示当天的紫外线强度是“很强”,在太阳下晒上一会,脸上、胳膊上便火辣辣的。

      但王瑞霞不以为意,和薛丽娜交流的过程中,最多也只是拢了一下头发。

      “早就习惯了呀,迷彩、T恤、防晒衣、牛仔裤,是我们的标配。”王瑞霞说,“突然想起了一个小段子,‘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卖炭的,仔细一看还是农科院的’,对我们来说,没有最黑、只有更黑。”

      段子很招笑,不过这种“自黑”的背后,都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辛苦。

      “育种虽然很辛苦,但收获更多的是快乐。”王瑞霞说,“而且它还让我掌握了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到现在也不算多了解的机械类知识。我方向感不强,对车辆驾驶也不‘感冒’,但是联合收割机倒是能说上几句。”

      与薛丽娜下地之前,王瑞霞就注意到了合作社新购置的那台大红色的大型联合收割机。这台近30万元的“大家伙”,看上去十分威武。

      

      “机械化操作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小麦减损增收有着立竿见影的作用,必须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王瑞霞拉着薛丽娜到了机器前,发现社员裴广利正在给收割机上机油,“去年咱们收割的时候就有一台掉链子了,裴师傅你可一定把卡口处都涂抹均匀了。”

      去年的机器掉链子,是链子真的掉了。“这机器割幅更宽,能达到3.25米,一天就能收100多亩。链子掉了再弄好,可能50亩就收不了了。”王瑞霞说。

      不论是在合作社,还是在地头,王瑞霞总能看到、想到一些细节性的东西,她不断交代着、询问着,像一只忙碌的蜜蜂,用辛劳酿出醉人的甜蜜。

      王瑞霞眼中的王瑞霞:从“名人”到“人名”的转变

      别人看王瑞霞,答案各有不同;王瑞霞看自己,很简单,就是完成了从“名人”到“人名”的转变。

      这里面有几个小故事。

      “我刚来泰安农科院的时候,山东小麦界绝大部分人都知道‘王瑞霞’这个名字,因为一次就业,一不小心成了当时的名人。”王瑞霞说,原因就在于她是泰安市农科院引进的第一名博士,还是从中国农科院毕业,以博士身份回来的。

      “我的师哥师姐和同学,要么留在北京,要么到了省一级的科研系统,要么就去高校,到地级市的少之又少。”她说,“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说,在感情上赞同我,在事业上为我遗憾;博士导师说,在哪里都能潜心做研究,支持我的决定。”

      “决定”,是在爱情与事业之间的取舍。

      “我当时的男朋友,当然现在是老公了,是我大学同学,我们都是山东农业大学的学生。我在本校读研期间,他因为要照顾母亲,选择了参加工作。”王瑞霞说,“后来我读博到了北京,他也一直支持我,一直等我。毕业的时候,我就要做选择题了。”

      答案显而易见。

      “名人”就是这样“诞生”的。

      “虽然有遗憾,但我从没后悔过。”王瑞霞说,与自己的诸多同学相比,自己的成果、收获一点也不少,无愧于自己的选择。

      “从上大学、读研,回到泰安,扎根农科院,到现在参与良种培育,我一直没有离开小麦研究,到现在都24年了。”王瑞霞说,当前农业生产对良种的需求量很大,需要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共同努力,她更感到自己做的研究“方向正确”。

      6日下午,在市农科院自己试验田的南侧仓库区,王瑞霞的同事孙宪印正带着工人们翻晒新收割的泰科麦33、泰科麦36等品种,经过晾晒、水分测量达到入库标准,经精选后就可分品种入库保存,成为下一年的高产“火种”。

      

      

      “孙老师在业界也是知名专家了,你看现在的打扮,跟老农民没啥两样。”王瑞霞说,“不管之前多么有名,在科研的过程中,都需要扑下身子,伴着阳光、泥土、麦穗,实打实地干。”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泰安小麦综合试验站站长,王瑞霞以主要完成人身份,先后选育出泰山27、泰山28、泰科麦31、泰科麦33、泰科麦36、泰科紫麦1号等10个小麦新品种,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科技等国家级课题3项、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专项课题1项……

      

      “名头不重要,我要做的就是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育种道路上更进一步,培育出更多的品种,把科技转化为成果,切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一份力量。”她说。

      对于王瑞霞来说,名人,或是过去,或是现在,或是未来;人名,是过去、现在和未来。

      6月13日,王瑞霞收到了薛丽娜的微信消息,说是泰科麦33高产攻关田的实打数据出来了,亩产830.62公斤,连续第四年超过800公斤。

      这时候,王瑞霞正在市委党校的中青班培训。看到消息后,嚼到饱含湿面筋麦粒的感觉回来了。

      她又笑了。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高杨 王凯】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